扫码下载团车APP
A
B
C
D
E
F
G
H
J
K
L
M
N
P
Q
R
S
T
W
X
Y
Z
未注册的手机号将自动注册并登录
登录即表示同意 《个人信息保护声明》
车主评分
车主成交价
成交时间
购车地点
【满意】
春天是最能考验一辆混动车“双面性格”的季节,既需要应对早晚温差带来的续航波动,又得在踏青时兼顾舒适与野趣。这辆瑶光CDM电四驱PRO陪我跑完1500公里后,像个优缺点都写在脸上的朋友,让我对“电四驱+混动”的组合有了更直接的体感。 一、开起来“带劲”的春天 电四驱带来的第一印象是“稳得不像混动车”。江浙的春雨天里,路面常带着青苔般的湿滑,以前开两驱车过弯得提前收油,现在即便以稍快的速度切进匝道,四个轮子像吸在路面上,车身姿态几乎没有多余晃动,方向盘转向精准得像被“校准”过,这种扎实的操控感让每天15公里的通勤路多了份从容——不用担心雨天打滑,也不必在匝道刻意减速,轻盈的转向手感配合电机的即时响应,连小区里狭窄的水泥路都能开得行云流水。 续航表现对日常通勤来说堪称“过剩”。满电状态下,市区开空调能跑100公里出头,而我单日通勤仅15公里,一周五个工作日下来总共75公里,到家充电时电池还剩20%以上,基本一周充一次电足够。这种“低频次充电”的便利,让我彻底告别了每天找充电桩的焦虑。周末跑长途时,混动模式的优势才真正显出来:油箱加满后综合续航破1000公里,去周边城市露营完全不用规划充电点。高速上时速超过100km/h后,1.5T发动机介入时的噪音会明显一些,虽然比不上纯电车的静谧,但运转质感还算平顺,不像有些混动车介入时会有突兀的顿挫,风噪控制也不错,只有A柱附近在大风天会有轻微哨声。 座舱细节藏着不少“春日彩蛋”。主驾座椅通风是回南天的救星,三档风力调节足够应对潮湿天气,背部再也不会黏在座椅上;车机系统的360°全景影像在窄路会车时帮了大忙,画面畸变控制得不错,能清楚看到轮胎和路牙的距离,即便小区里停放的共享单车挤成一排,也能轻松错车。 二、坐起来“带感”的争议 但后排乘客对它的评价明显两极分化。家里老人觉得悬挂“太硬”,过减速带时“屁股能感觉到路面的纹路”,有次去郊区农家乐,连续经过几段坑洼路,母亲直说“像坐在石板车上”;不过媳妇和孩子倒挺喜欢这种“路感”,尤其是转弯时车身几乎不倾斜,晕车的女儿现在坐后排很少喊不舒服——看来运动化调校确实更讨年轻人喜欢,但对追求“沙发式滤震”的长辈不太友好。 空间表现中规中矩,前排随手放手机、钥匙、水杯的地方足够,但后排中央扶手杯架设计得有点浅,装奶茶容易晃;后备厢在不放倒座椅时能塞下两个28寸行李箱,加上露营椅和折叠桌,周末短途露营够用,不过上次帮朋友搬婴儿车,得把后排座椅放倒一半才勉强塞进去。好在后排座椅放倒后比较平整,偶尔拉点大件物品也算能应付。 三、写给“贪心”用户的自白 开了三个月,我渐渐明白它的定位:这不是一辆追求极致舒适的“保姆车”,而是想在操控、续航、智能之间找平衡的“多面手”。电四驱赋予它超越同级的动态表现,1.5T发动机与双电机的配合让日常通勤省心、长途出行安心,却也让车身重量比纯电车多了200公斤,滤震少了点细腻感;丰富的智能配置提升了用车体验,却在细节稳定性上还有进步空间。 如果你和我一样,日常通勤距离不长但偶尔想跑跑山路,周末喜欢带家人近郊露营,它确实能给你“油电双享”的自由——日常用电足够经济,长途用油没有焦虑,操控感还能给驾驶加点乐趣;但如果你更在意后排“老板座”的舒适感,或者习惯了“傻瓜式”车机交互,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适应它的“个性”。就像春天既有温暖的阳光,也有恼人的柳絮,这辆车的魅力就在于不完美的真实:它清楚自己的优势,也不掩饰短板,适合那些懂得在取舍中寻找平衡的用户。 窗外的梧桐叶已经长得郁郁葱葱,每次转动方向盘时,依然能感受到机械与电子融合的扎实手感。或许真正的用车乐趣,就是接受它像春天一样的“不完美”,然后在每个平凡的日常里,发现那些让你嘴角上扬的小确幸——比如雨天通勤的安稳,比如周末露营的便利,还有它陪你穿过每一片春日风景时的可靠。
【不满意】
车机系统是“能用但不够省心”的存在。语音交互响应速度不错,喊“打开天窗”“调低温度”基本能秒回,但识别准确率受环境影响挺大:开窗跑高速时,风噪会让它频繁“听错”,有次想让它关遮阳帘,连喊三次才执行;菜单逻辑有点复杂,调节座椅通风得在二级菜单里找,开车时操作得低头看屏幕,多少有点分心。好在屏幕清晰度和流畅度在线,导航信息显示直观,配合手机蓝牙连接,日常用起来也算顺手。
【空间】
【动力】
【操控】
【油耗】
【舒适性】
【外观】
【内饰】
【性价比】
【选择这款车的理由】
【满意】
春天是最能考验一辆混动车“双面性格”的季节,既需要应对早晚温差带来的续航波动,又得在踏青时兼顾舒适与野趣。这辆瑶光CDM电四驱PRO陪我跑完1500公里后,像个优缺点都写在脸上的朋友,让我对“电四驱+混动”的组合有了更直接的体感。 一、开起来“带劲”的春天 电四驱带来的第一印象是“稳得不像混动车”。江浙的春雨天里,路面常带着青苔般的湿滑,以前开两驱车过弯得提前收油,现在即便以稍快的速度切进匝道,四个轮子像吸在路面上,车身姿态几乎没有多余晃动,方向盘转向精准得像被“校准”过,这种扎实的操控感让每天15公里的通勤路多了份从容——不用担心雨天打滑,也不必在匝道刻意减速,轻盈的转向手感配合电机的即时响应,连小区里狭窄的水泥路都能开得行云流水。 续航表现对日常通勤来说堪称“过剩”。满电状态下,市区开空调能跑100公里出头,而我单日通勤仅15公里,一周五个工作日下来总共75公里,到家充电时电池还剩20%以上,基本一周充一次电足够。这种“低频次充电”的便利,让我彻底告别了每天找充电桩的焦虑。周末跑长途时,混动模式的优势才真正显出来:油箱加满后综合续航破1000公里,去周边城市露营完全不用规划充电点。高速上时速超过100km/h后,1.5T发动机介入时的噪音会明显一些,虽然比不上纯电车的静谧,但运转质感还算平顺,不像有些混动车介入时会有突兀的顿挫,风噪控制也不错,只有A柱附近在大风天会有轻微哨声。 座舱细节藏着不少“春日彩蛋”。主驾座椅通风是回南天的救星,三档风力调节足够应对潮湿天气,背部再也不会黏在座椅上;车机系统的360°全景影像在窄路会车时帮了大忙,画面畸变控制得不错,能清楚看到轮胎和路牙的距离,即便小区里停放的共享单车挤成一排,也能轻松错车。 二、坐起来“带感”的争议 但后排乘客对它的评价明显两极分化。家里老人觉得悬挂“太硬”,过减速带时“屁股能感觉到路面的纹路”,有次去郊区农家乐,连续经过几段坑洼路,母亲直说“像坐在石板车上”;不过媳妇和孩子倒挺喜欢这种“路感”,尤其是转弯时车身几乎不倾斜,晕车的女儿现在坐后排很少喊不舒服——看来运动化调校确实更讨年轻人喜欢,但对追求“沙发式滤震”的长辈不太友好。 空间表现中规中矩,前排随手放手机、钥匙、水杯的地方足够,但后排中央扶手杯架设计得有点浅,装奶茶容易晃;后备厢在不放倒座椅时能塞下两个28寸行李箱,加上露营椅和折叠桌,周末短途露营够用,不过上次帮朋友搬婴儿车,得把后排座椅放倒一半才勉强塞进去。好在后排座椅放倒后比较平整,偶尔拉点大件物品也算能应付。 三、写给“贪心”用户的自白 开了三个月,我渐渐明白它的定位:这不是一辆追求极致舒适的“保姆车”,而是想在操控、续航、智能之间找平衡的“多面手”。电四驱赋予它超越同级的动态表现,1.5T发动机与双电机的配合让日常通勤省心、长途出行安心,却也让车身重量比纯电车多了200公斤,滤震少了点细腻感;丰富的智能配置提升了用车体验,却在细节稳定性上还有进步空间。 如果你和我一样,日常通勤距离不长但偶尔想跑跑山路,周末喜欢带家人近郊露营,它确实能给你“油电双享”的自由——日常用电足够经济,长途用油没有焦虑,操控感还能给驾驶加点乐趣;但如果你更在意后排“老板座”的舒适感,或者习惯了“傻瓜式”车机交互,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适应它的“个性”。就像春天既有温暖的阳光,也有恼人的柳絮,这辆车的魅力就在于不完美的真实:它清楚自己的优势,也不掩饰短板,适合那些懂得在取舍中寻找平衡的用户。 窗外的梧桐叶已经长得郁郁葱葱,每次转动方向盘时,依然能感受到机械与电子融合的扎实手感。或许真正的用车乐趣,就是接受它像春天一样的“不完美”,然后在每个平凡的日常里,发现那些让你嘴角上扬的小确幸——比如雨天通勤的安稳,比如周末露营的便利,还有它陪你穿过每一片春日风景时的可靠。
【不满意】
车机系统是“能用但不够省心”的存在。语音交互响应速度不错,喊“打开天窗”“调低温度”基本能秒回,但识别准确率受环境影响挺大:开窗跑高速时,风噪会让它频繁“听错”,有次想让它关遮阳帘,连喊三次才执行;菜单逻辑有点复杂,调节座椅通风得在二级菜单里找,开车时操作得低头看屏幕,多少有点分心。好在屏幕清晰度和流畅度在线,导航信息显示直观,配合手机蓝牙连接,日常用起来也算顺手。
【空间】
【动力】
【操控】
【油耗】
【舒适性】
【外观】
【内饰】
【性价比】
【选择这款车的理由】